文献综述
基于杂化超原子网络模型的团簇结构设计摘要根据杂化超原子网络模型,课题通过选取Au4团簇作为结构基元, 设计和组装新型巯基配体纳米团簇,并进行电子结构分析。
本课题成果可为新型纳米团簇的实验合成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超原子,团簇, 杂化超原子网络, 超原子分子理论1 引言随着团簇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某些特定尺寸的团簇可以模拟元素周期表中单个原子的性质[1],如原子中电子状态的幻数特征(即壳层结构)、spd...原子轨道以及氧化还原特性等。
这种团簇被称为超原子(Superatoms),它是由若干原子组成的具有类似于原子特性的稳定结构单元,其物理和化学性质随所含原子的数目、结构和组分而变化。
超原子一个显著特点是在与其他原子或团簇化合时能保持自身结构和性质的完整性。
因此,利用超原子代替普通原子来重新组装出新的多功能材料是超原子概念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1992年,Khanna和Jena在铝团簇组装晶体材料的理论研究中提出了:利用术语超原子替代以往的统一原子(unified atoms)[2]以及通过改变团簇尺寸,组分和带电状态来模拟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设想[3]。
1994年,Khanna等人预测出一种类似于卤素盐的离子型超原子复合物Al13K,他指出具有不同尺寸和组分的金属原子团簇可以用来模拟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4]。
2004,Castleman和Khanna研究组在Science上合作报道了金属团簇 Al13的超卤素特性﹐首次从实验上证实超原子的存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