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视角下的网络集体行动动员机制——基于大数据文本分析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2023-08-14 04:08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本章将对目前学界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首先将回顾有关集体行动的经典理论,接下来以“网络集体行动”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网络赋予了集体行动以新的形式与内涵,相关学者从网络集体行动的诱因与动力机制、涵义与特性、表现形式、应对方式等方面对这一领域展开研究。最后,将对于现有文献进行总结,并指出存在的不足以及本研究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1、集体行动的经典理论梳理

有学者将集体行动的经典理论归纳为心理、理性、结构和文化的四维框架(冯建华amp;周林刚,2008)。心理取向的集体行动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各种异常的心理状态,认为当持有这种异常心理状态的人们聚合到一起形成集体情感时,集体行动就爆发了。早期从这一路径出发对集体行动展开研究的当属古斯塔夫·勒庞,他提出的“集体心理统一律”指出当个人聚合成群体时,会生成一种群体情感,这种情感使人们以完全不同于个人独处时的思维去思考与行动(Le Bon,1982)。特纳是另一个从心理取向研究集体行动的代表人物,他强调集体行动的发生需要某种共同的心理,例如说共同信仰的理念、共同的情感等(Turneramp;Killian,1987)。而这一分析路径中最具影响力的成果当属格尔提出的“相对剥夺理论”。格尔认为个人怀有一种对于获得成就的期望,而社会具有满足这种期望的能力,但当社会提供给个人的小于个人的期望时,人们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很可能会导致集体行动的发生(Gurs, 1970)。总的来说,心理取向的集体行动研究者通常将行动者视为非理性的,突出了不满、怨恨、愤怒等异常心理对于集体行动的影响。

理性取向的集体行动理论则是对上述心理取向的一个回应,认为集体行动并不都是非理性情感导致的,而是社会网络和组织等因素对集体行动的产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65年著名的经济学家奥尔森(1965)提出了“理性的lsquo;经济人rsquo;必然会在集体行动中lsquo;搭便车rsquo;”的重要论断,奥尔森认为社会中一旦存在公共物品,那么每个成员都是能够贡献其带来的利益的,无论该成员是否对获得这一公共物品做出过贡献。公共物品的这一特性意味着,当一群理性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获取某个公共物品而努力时,每个人都想让别人努力而自己坐享其成,这便产生了“搭便车”困境。奥尔森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代集体行动理论家们的思想,麦卡锡提出的“资源动员”理论就将参与者明确界定为“理性经济人”。资源动员理论认为要想将个人的不满转化为集体的行动,需要经过一个资源动员的过程,可利用的资源多少和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才是决定集体行动能否实现的关键(McCarthy amp;Zald, 1973)。

结构取向的研究路径则又进一步对上述理论进行了发展,它关注到了宏观政治结构对于集体行动的影响。梯利强调了国家对于社会的作用,他提出的“政体模型”指出,一个政体下存在两类成员,即政体成员和政体外成员,政体外成员要想对政体产生影响,要么进入政体内部,要么设法改变这个政体,而这些往往需要打破这个政体才能实现,这就产生了集体行动(Tilly, 1975)。麦克亚当发展了这种理论,他通过研究黑人起义运动发现除了政治结构外,认知解放也在集体行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指出是政治结构、组织力量和认知解放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就了集体行动的发生(McAdam,1999)。

文化取向的研究路径不同于以上三种,它特别强调话语、符号和情感在集体行动中的动员作用。科恩指出在采取集体力量向国家部门施压之前,首先有一个在群众中建立集体认同的过程,而这种集体认同的建构主要就是通过话语、符号以唤起群众共同的情感(Cohen,1995)。戈夫曼(1974)提出了“框架”这一概念,所谓框架是指行动者理解他们周遭世界的一种方式,对于外界的信息,一个人并不是盲目的接受的,而是要结合自己的思考与经验,主观地进行理解。斯诺(1986)将“框架”理论用于集体行动的分析,进而提出了“框架整合”的概念,他指出集体行动的话语形成过程实际上是组织者为了动员群众而建立话语框架的过程。

2、网络集体行动

集体行动的经典理论为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和框架,众多基于具体案例的经验研究以上述理论为指导展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络的出现赋予了集体行动一些新的变化与内涵。首先,互联网的开放性、及时性和匿名性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提供了低风险低成本的手段,这极大的促进了人们参与集体行动的热情(黄荣贵,2009),Farrell(2012)指出了互联网带来的偏好伪装和同质分类机制,偏好伪装指的是在网络中人们更加乐于表达更加真实的自我,甚至可能极端化,同质分类则是指志趣相投的个人在网络上结成小共同体的可能性大为提高。同时网络的实时性可以提供各种信息,使人们可以参与到各类公共活动之中,同时还提供了便捷的互动平台,如微博、微信等使人们可以实现实时的在线讨论(孟天广,季程远,2016)。更为重要的是,在互联网建构了全新社会空间——网络社会——的前提条件下,网络集体行动与传统意义上的集体行动相比,呈现方式、动员机制和社会影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董天策,王君玲,2011)。

因此,众多学者对“网络集体行动”这一新的学术现象展开研究,主要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