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易回河”与北宋的衰落
摘要:黄河在经历了汉唐这一相对安定的时期后,于北宋初年转入了难以驯服的动荡期,河体状况一反常态,决溢情况愈演愈烈,在北宋存续的一百六十余年间,黄河多次大规模的泛滥决口极大地破坏了城乡经济生活和社会秩序。作为北宋一朝相对开明和繁盛的时代,仁宗时期开始了对黄河的大规模治理,设立的三司河渠司及都水监等专职机构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宋代官僚体系本身仍旧无法摆脱的固有的时代局限,以及其他参杂在河患应对措施中的主观因素(例如变法党争等),部分初衷良好的措施并未有效实行,无形之中影响了整个黄河水患应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整体治河方略的变更与取舍更是令河北、河南多地的百姓苦不堪言,也削弱了北方的军事防御体系。
关键词:三易回河;黄河水患;河渠司;河北防务;商胡道;横陇埽
一、文献综述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张含英的《历代治河方略述要》,郑肇经的《中国水利史》对这一时期北宋政府对于黄河中下游的治理有所述及,但较为简略;武汉水利学院编写的《中国水利史稿》在中册对这一部分有一些阐释;邹逸麟先生的《宋代黄河下游横陇北流诸道考》指出了北宋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大致分布;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学者吉田义信在其著作《宋代黄河史研究》一书中,从宋代河堤的修筑、治水机构的设置运作、河役的征发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进入新世纪,王颋在其所著的《黄河故道考辨》中对北宋时期的黄河河道变迁展开论证,特别是对历史上长期以来诸如“京东故道”等疑点给出了自己新的解答;黄河水利委员会主编的《黄河水利史述要》,涉及了北宋黄河流域发生的水旱灾害、黄河河道变迁、治河方策、农田水利工程和航运业的兴废等诸多方面,反映了“回河”之策的一部分影响;漆侠在《宋代经济史》不仅对北宋治理黄河政策的影响做出了详尽的阐述(相较于北宋时期南方经济的持续上升,北方经济虽然也有所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讲起色不大。而究其原因,黄河的频繁决口、不断泛滥,从而对北方农业所造成不小的破坏,当为其因素之一),还指出:宋代北方水利以疏浚河道和淤田为主,特别是对河流的浚修疏导和筑堤防成为北宋的重大课题,而其中尤以黄河为甚。此外,对北宋期间的东流与北流之争、王安石变法期间黄河等河流的疏浚和淤田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和论述;岑仲勉先生所著的《黄河变迁史》,勾勒出了这一时期黄河河道的变迁,以及相对应的治理措施。对宋初的河患、“北流”的线路及“东流”、“北流”之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宋代河患的产生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赵淑玲的《黄河流域灾害问题的历史透视》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分析了黄河流域的主要灾害问题,并探索了灾害的形成原因,这意味针对黄河这一时期水患的研究已经出现了多学科、多种研究方法交叉的潮流;吴海涛《历史时期黄河泛淮对淮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蒋慕东等在《黄河夺泗入淮对苏北的影响》分别从若干个方面探讨黄河长期泛滥对淮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认为黄河“夺泗入淮”是导致了苏北乃至整个淮河中下游流域的重大环境变迁的主要原因。台湾学者董光涛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宋代黄河改道与辽金之关系》中,探讨了黄河在北宋与辽政权斗争中的重要地位,指出黄河作为宋辽对峙时期的一条重要军事防线,其改道和人为“回河”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民生问题,而是与军事对峙密切相关;其《北宋黄河泛滥及治理之研究》一文,更是运用丰富史料对黄河决溢情况及宋廷的治理措施进行了论述。刘光亮《略论欧阳修至和河议》一文,针对北宋庆历八年(1048)的黄河历史上的第三次大改道,论证了当时欧阳修力斥朝中大臣们“复故道'、“开六塔河”等错误主张,力主通过加固堤防、疏导下游等措施,以维持黄河继续北流的局面。张旭平、田洪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历史考察》一文,对北宋时期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分前期(960-1034)和后期 (1034-1127)两个阶段进行了考察,将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分为“京东故道”、“横陇故道”、“东流、北流并行'几个不同阶段。日本学者远藤隆俊的《北宋時代の黄河治水論議》以北宋时期形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商胡河的形成为研究契机,考察了北宋朝野对此所产生的诸多“河议”,以及由此对黄河治理所产生的种种影响,是一篇微观视角的佳作。李华瑞的《北宋黄河决溢与治理》、《北宋治河与边防》,深入阐述了北宋治河与边防的密切联系,涉及了治河与党争、治河管理机构、治河资金技术等诸多方面。袁冬梅的《对宋代黄河水灾原因的分析》涉及了对宋代黄河水灾情况、影响总结,以及成因。此外,《宋史·职官志》中记载的治河机构,官员等,反映了后期治河政策的反复浪费之因,也就是党争。牛楠《北宋都水监与治水体制研究》不足了治水机构在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权划分等方面研究的不足,围绕着都水监,北宋政府逐渐建立起一个官僚组织机构庞大,职权范围广泛的治水体制;同时,文章也探讨了处于分散事权这一治国思想约束下的北宋朝廷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冲击和削弱了都水监治水体制,最终导致河北、京东西路等国土的沦丧。东北师范大学李延勇的硕士论文《北宋社会控制途径研究——以庆历八年河北水灾为例》,阐述了北宋水灾赈济情况,特别是水患造成的流民问题。周珍《北宋仁宗时期黄河水患应对措施研究——以河北东路为中心》对水患下政府机制究竟是如何运作的、所采取的一系列消弭河患带来的灾害影响的措施中,究竟哪些起到了真正有效的作用、在产生积极效果的同时是否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等问题做出了论述。
总体来看,有关北宋黄河中下游治理的研究已经呈现出多视角的特点,但有关“三易回河”对北宋后期衰落——特别是北方经济发展放缓的影响的研究还较为分散,并未具体到每一次“回河”的详细决策、举措上,角度较为宏观,有较大拓展空间。
二、查阅中外文献资料目录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