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转型研究文献综述

 2023-09-25 09:09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本研究的背景是从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开始,针对的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在这17年里,课改取得了显著成绩,让小学语文焕发了新的生命与活力。但与此同时,关于新课改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新课改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正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事情,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更好地转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对于小学语文如何转型的问题已经探讨已久,产生了一些经验,是未来实现小学语文课堂转型的基石。在改革的春风下,我国的一些学者对有关课程改革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进行的一些研究,最典型的就是魏书生的“语文课堂结构改革试验”,他强调了激发学生兴趣、学会自学和培养习惯的重要性,并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方法体系。这一时期的课堂改革都减少了传统课堂惯有的教师讲授,而是转为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促进教师的教学进程。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研究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叶澜为代表大学研究者更多地从实践中研究课堂教学的变革。影响最大的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提出的“四个还给”对小学语文课堂转型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分别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带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焕发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到20世纪末,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一套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动价值和自主学习为主的理论观念。这种理论观念对于小学语文课堂转型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新课程改革是从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开始,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则是语文教学界的一场革命。它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同时新课改在不断地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所以如何更好地将新课改的观念与小学语文课堂融合起来成为一个需要去研究的问题。

1.对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

“教师实施课程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从中可以窥见教师在课程改革方面的重要性。傅道春年在《新课程与教师行为的变化》中揭示了教师在新课程中,要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这一转变特点。喻晓东通过对柳州市小学新课程实验教师的个案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教师课堂行为进行了调查,发现教师在课堂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王海棠、陈爱忠则从新课程理念探索教师有效教学的行为模式,提出教学行为转向的四大趋向,分别是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由重“传授”转向重“指导”;由重“模式化”转向重“个性化”,给教师实现有效教学行为提供了建议。陈霞研究指出教学行为的3大变化,分别是教学活动由“独白式”教学走向“互动交往式”教学、 由“灌输式”教学走向“问题引领式”教学。同时他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新课改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堂讨论流于形式;课堂提问质量不高;后进生难以完全顾及;课堂保养技术运用不够充分;课堂练习作业缺乏曾策划和自由化。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资料。穆瑾、刘培军指出,当前教师教学中存在急功近利、追求形式、一味奖励、否定考试、割裂新旧的现象。 蒋平、王海棠通过对赣南市中小学校的298名任课教师进行的访谈调查发现,教师教学行为还没有完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不仅如此,2006年杭州举办了第八届两岸三地课程专家论坛,2012年福建召开了第八次全国课程学术会议,同年11月在广州举行了第十四届以“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等等,从这些会议,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研究者对教师教学的关注日益增加。

2.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首先,钟启泉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解释了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提出的独立、合作、探索性和其他学习模式,为中国课程改革中学习模式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此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通识培训》的编辑周宏,在《如何选择学习方法》中提出了以下观点:“自主学习方法”、“学习问题”、“开放学习”、“案例研究法”和“项目学习”。方中熊、王凯认为要使学习方式真正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还需坚持以下几个方面:以“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以“学”作为根本出发点、进行高屋建瓴的“整体设计”、让技术从教师端走向学生端、有效支持个性化学习。

3.对师生课堂互动关系的研究

在师生课堂互动关系分类方面。吴康宁等人根据课堂参与的主体的不同将课堂师生互动划分为教师与个体互动、教师与班级互动、教师与小组互动;亢晓梅教授根据课堂互动的属性,又分为控制一服从型、控制一反控制性和相互磋商型三种类型。李宁玉博士将课堂师生互动划分为师个互动与师群互动两种类型。王家瑾建立一个三维坐标体系,分别以教师、学生、教材为三要素,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坐标体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