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社会教育《幼儿园是我家》活动设计文献综述

 2023-10-08 09:10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社会适应性是人基本的生活需要,小班幼儿入园适应能力的培养,将有利于幼儿今后的社会交往、社会情感、社会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发展。3岁的幼儿要暂时离开自己依恋的家人和熟悉的生活环境,进入到陌生的幼儿园,与陌生的老师和同龄人交往,这对孩子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挑战,部分幼儿会在心理和生理上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如果入园适应不良现象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和解除,对于幼儿来说将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对于家长来说则会增加烦恼,引起焦虑;对于老师来说由于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安抚哭闹的幼儿和维持班级秩序,从而影响班级一日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如何帮助幼儿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提高其适应能力,对幼儿自身、家庭、老师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

1.适应

有学者认为适应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如对光的变化的适应和人的社会行为的变化等。根据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适应则是有机体不断运动变化与环境取得平衡的过程,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本文中的“适应”一词即根据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认为适应是有机体不断运动变化与环境取得平衡的过程。

2.入园适应

“入园适应”指的是新入园的幼儿刚从家庭这个小环境进入幼儿园这个大环境的过程中,能够逐渐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要求,从而在心理、行为以及其他方面做出调整,最后达到从生理和心理上对幼儿园生活接纳。吴海霞(2007)【1】认为幼儿入园适应指的是:新入园的幼儿在从家庭到幼儿园这个转折过程中,能够逐渐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要求,从而从心理上和行为上做出调整以达到接纳幼儿园生活的过程,具体标准包括情绪稳定、生活上能够进行初步的自我料理、乐意与教师和同伴沟通和交往、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活动、遵守班级的基本规则。由于吴海霞对于幼儿入园适应界定的比较清楚,同时又指出幼儿入园适应的标准,因此本文采用其概念界定方式。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张宗麟【2】在《幼稚园的社会》一书中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幼儿社会教育,他将这种教育的目标定为“养成适合于某种社会生活的人民”,还指出幼稚园的各种活动都应该含有“社会”的意味。唐淑【3】在《幼儿园艺术健康和社会教育)中是这样定义社会教育:幼儿园社会领域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实质是做人的教育,人格的教育。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4】中也强调了: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在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发展都具有最要影响。本研究中提及到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采用唐淑的定义。指以发展幼儿的情感和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