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现状
1.关于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
1.1关于社会价值取向的定义
社会价值取向(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和他人结果分配的特定偏好,对社会两难中的社会决策具有有效的预测作用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吴宝沛,2009 )。这一特质体现了人们在互倚情境中评估他人和自己收益方式的稳定的个人差异(Messick, 1968 )。也被证明是影响群体合作的非常关键的成分(严进,王重鸣,2000)。学者们已经确定了价值取向,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机因素,在人们的混合动机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在社会两难的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人际取向来源于Kelly的互倚理论(Interdependence Theory ),他在该理论中提出,人们将现实中面临的经济矩阵转化为主观价值矩阵时,会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的分类就是人际取向的分类。某种稳定的转化倾向是受到以前的社会互倚经验决定的,其中社会交互经验包括两方面:一是情境的因素:二是情境中其他成员的行为。
人际取向不同的个体在面临同样的社会两难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McClintock,1988;Liebrand et al.,1986;Kramer et al,1986;Liebrand, 1984)。人际取向一般可分为五类:(1)利他倾向:使他人的利益最大化;(2)合作倾向:使自己与他人的共同利益最大化:(3)个人倾向:不管他人结果如何,使自己利益最大化:(4)竞争倾向:最大化自己与他人利益的差异;(5)均等倾向:最小化自己与他人利益的差异。Van Lange将这五种价值取向归结为两类:一是亲自我取向,这种取向的个体使个人的利益大于他人的利益,包括个人倾向和竞争倾向。二是亲社会取向,这种取向的个体考虑别人的利益,使群体利益最大化,包括利他倾向,合作倾向和均等倾向。合作型被试比非合作型被试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王沛,汲慧丽,2009)。但是也有研究认为,人际取向对社会困境中的合作行为的影响并不具有稳定性。具有不同人际取向的个体由于受制于外在的环境因素影响,从而才会影响他们(尤其是亲社会者)的合作行为(刘长江,郝芳,2011)。
1.2关于社会价值取向的操作性定义
本实验采用了亲社会量表-寇彧修订版来测量被试的社会价值取向。寇彧等人在2004年的研究中首次在中国使用了亲社会倾向量表,在小范围内检验了它在中国的适用性,发现中国大学生做报告,最多的是利他的亲社会倾向。接下来依次是紧急的、情绪性的、依从的、匿名的和公开的亲社会倾向,大学生在利他的亲社会倾向上性别差异边缘显著,文理科生的差异显著。 该量表共分为6个维度,分别是公开(4个条目)、情绪(5个条目)、依从(5个条目)、紧急(3个条目)、匿名(5个条目)、利他(4个条目),累计分数以对亲社会与亲自我倾向进行区分。
2.程序公平与结果公平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