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敌后抗战军事策略研究——以鲁苏战区为例文献综述

 2023-11-23 09:11

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经历的十四年抗日战争包括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部分,这是一个历史常识。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领导了正面战场,同时期共产党则是敌后战场的主力。以往对于国民党抗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正面战场的研究。不过,这些常识并不完整,有一些补充很有必要,那就是: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一度还在一些战区开辟了敌后战场,因此国民党也有敌后战场,也有敌后游击战,也有敌后根据地。但因为某些原因,在20世纪80 年代之前,中国大陆方面极少提到国民党在敌后战场上的历史贡献。国民党离开大陆去台湾之后,也是因为种种特殊的历史以及政治原因,所以它更多的是强调的也是正面战场。虽然国民党政府它本身领导的敌后抗战并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战在一定意义上表现积极,也比不上其在正面战场给以日本军队的打击,但它作为国民党领导下的全面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十四年的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内对于国民党抗日敌后战场的研究相对于其正面战场来说严重不足,一直处于滞后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中间。其真正的历史事实是,国民党自全面抗战开始,即高度重视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开展敌后游击战。实际上,国民党军政高层很早就注意到了敌后游击战对整个抗战胜利的重要性,国民党的敌后战场是在国民党游击思想不断发展,完善的背景之下,在国家沦陷中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它对于迟滞日军进攻,配合正面战场起了重要的作用。建立在抗日持久消耗战略基础上的国民党抗日游击战的思想,有其被提出、发展、形成以及被最后确定的一个较为科学的演绎过程。国民党敌后战场在此游击战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但由于国民党的阶级属性决定其既抗日又反共,也没能真正发动群众,军队之间只求自保,互不配合,最终仍走向了衰败。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对整个抗日战争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但对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主体我们应予肯定。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学界对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作战概况研究较为细致全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大陆开始有学者提出国民党也曾发动游击战,并开辟了若干敌后战场。近年来,随着史料的挖掘和研究的深入,学界对国民党在敌后进行的游击战和开辟的游击战场研究不断深入,并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国民党敌后作战的具体个案式研究来说相对不足。本论文拟以国民党在鲁苏战区的敌后抗战为中心,力图展现该区域内国民党军所进行的游击战概况,进而探求其历史地位和经验教训,从而以此区域性的实证研究来推进国民党抗日游击作战的整体性研究。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中国共产党敌后游击战的研究颇多,而对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则著述甚少。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相关档案资料的公布与利用,学术界开始了对国民党敌后游击战争的研究。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两个,一个是对国民党敌后战场问题的研究,另一个是对于鲁苏战区的研究。

目前对于国民党敌后战场研究的著作有南京大学张宪文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2001年),该书叙述了各区的国民军队敌后战场的开展情况,还对国民政府敌后抗战的方针政策的制定以及敌后战场的失败作了简要的分析,除此之外,还有张宪文主编的《中华民国史》(2012年)。还有李新、陈铁健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1995年)第8卷中的《坚持抗战,苦撑待变》中介绍了国民党军队在全国各地敌后抗战的开展情况,叙述较为全面。孙挺信著《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军》(1993年),此书是目前专门讲述国民党军队敌后抗战的一本专著。另外,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写的《中国抗日战争史》(1990年),何应钦著《八年抗战之经过》(2015年),蒋纬国编著的《抗日御悔》(1986年),陈诚著《八年抗战经过概要》(2009年),白崇禧《抗战八年军事概况》(1985年),张其昀著《抗日战史》(1950年),冯子超著《中国抗战史》(1972年),虞奇著《抗日战争简史》(1977年)等等都对国民党领导下的各地区的敌后战场作了一定的论述。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汇编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也有论述。毛泽东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1991年)中对敌后游击战争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相对于专著来说,论文方面研究还是比较多的。在论文方面,目前最早发表文章的是潘荣、肖前,其于1986年在《近代史研究》发表了《抗日战争中的敌后国民党军》一文,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后,戚厚杰的《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初探》(军事研究1990年第1期),韩信夫的《试论国民党抗日游击战场》等文章也相继问世。 唐立国《关于国民党抗日游击战中的几个问题》(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1期),庹平的《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军事研究2004年第4期),黎世红《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敌后游击部队》(重庆教育学院1994年第3期),杨奎松的《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敌后游击战》(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1期),莫岳云、郭铁枪《试论国共两党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关系》(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1期),黄诗玉《论国共两党对敌后抗日游击战的把握》(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牛金娥《国共两党敌后抗战的比较》(通化师范学院2000年第3期)等等论文对国民党的敌后战场作了一些论述,并且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进行了比较。对于鲁苏战区及其军事策略的研究,主要有王喆《国民党苏北敌后抗日游击战研究》(南京大学2011届博士毕业论文),孙宗一《于学忠与鲁南敌后抗战》(南京师范大学2011届硕士毕业论文),张业赏《论国民党在山东敌后战场的地位和作用》(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1期),戚厚杰《鲁苏战区的兴亡——国民党敌后战场再探究》(民国档案1996年第3期)。档案汇编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鲁苏战区成立目的及作战经过概要》。另外,山东的山东抗日纪念馆有其作战过程的具体介绍。

对于国民党敌后战场的国外研究并不多,最主要的有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写《华北治安战》,这是一本日本编写日军在华北方面的作战史。由于此书的编写的立场以及观点都是站在敌对的角度之上的,所采用的资料自然带有侵略者的偏见,其真实程度,特别是书中的战况以及战果都带有很大的水分,所以其信服度应该进一步去考证它。同时还有日本防卫厅编写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讲述了对日作战的经过。

发展趋势:就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学术界对于国民党军队的敌后战场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是大多的是对国民党的敌后战场进行一些概括性的研究,缺乏个案研究,这难免使得有些问题研究不够深入。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鲁苏战区的敌后抗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都在此开辟敌后战场迎击日军,都取得了一些战果。国民党在其《游击战纲要》中就提到:“查游击战为长期抗战,消耗敌人兵力,争取主动地位,富有弹性之战法。年来,各站区因地实施,颇收成效。”因此,通过对国民党鲁苏战区军事策略的研究基础之上,对国民党敌后抗战军事策略的整体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