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经济研究综述
摘要:关于夜间经济的研究在西方已有半个世纪左右的发展历程,得出了一些研究成果。国内关于夜间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夜间旅游。本文主要以夜间经济的研究发展为核心,试图对国内外一些研究成果作出简单评述,希望对于上海未来夜间经济的发展有一些学习作用。
关键词:夜间经济;夜间旅游;夜间经济活动开发
一、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对于夜间经济方面的研究呈现出起步时间早、研究成果多、包含方面广等态势。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就选择用发展夜间经济的方式来振兴城市中心区域和缓解中心城区在夜间呈现出的空城现象。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后,又提出了“24小时城市”这一概念,并且开始摸索与探讨如何创造安全且丰富的夜间经济活动。来到21世纪后,国外对夜间经济则更为重视,认为夜间经济能够带来更多的城市活力。目前国外对于夜间经济的研究多聚焦在一些类似城市安全、城市管理等隐性的经济影响因素,而受到大众青睐的“灯光秀”等造成的“光污染”问题也是外国学者热门的研究对象。
2003年,Paul Chatterton和Robert Hollands在城市空间关系理论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新型夜间经济构建, 并对城市夜间功能区的划分提出了新观点。Kuo(2012)等提出,每个“夜市”都应根据自身优势,来发展具有特色的服务产品; Dumbrǎveanu(2014)等通过对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博物馆之夜的研究提出,可以将旅游景点和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探索城市的不同维度;Giordano(2018)以西班牙照明项目为例提出,不仅要关注照明空间的感官体验,同时要采用更具创新性的照明技术和布局设计,争取减少城市光污染和能源消耗,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Bristow(2020)等认为,娱乐为城市夜生活的再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Kuo将台湾“夜市”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出了三条结论与五条建议,为上海“夜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参考性意义。美食行业在上海的夜间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市场份额,然而如何起到集聚效应,创造出1加1大于2的经济效益,成熟的台湾“夜市”文化极具借鉴作用。夜间博物馆对于上海的夜间经济而言还是属于较为薄弱的一环,虽然例如“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都会定期举办类似“博物馆奇妙夜”这样的夜间博物馆活动,然而这样的活动存在开放周期时间短、影响力小、参与人群少等问题,无法对上海夜间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而Dumbrǎveanu等在研究中指出像参加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博物馆之夜的人主要集中在居民以及住在邻近地区的人,亦或者是被文化层面所吸引的国内游客。上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博物馆本身拥有巨大的文化魅力,而如何将文化融入夜间博物馆的活动,将博物馆的内涵、文化和历史底蕴以大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传输给更多的本地居民以及外来游客,《博物馆之夜——布加勒斯特旅游文化层面的推动因素》中的一些研究可以起到借鉴作用。而Giordano将西班牙照明项目作为例子,提出夜晚灯光类观赏项目要兼具感官体验与环境能源消耗。“灯光秀”在上海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一度还成为网红打卡地,然而如何降低减少城市光污染和能源损耗是上海在发展夜间经济时应该考虑和兼顾的问题。虽然可观的夜间经济效益对于发展夜间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若是能够打造既吸引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又兼具可持续发展的夜间经济活动,才能让上海夜间经济的发展更为持久不息和昌盛繁荣。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