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分析文献综述

 2023-09-25 09:09

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人们的旅游消费支出比例也在不断上升,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尽管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总量上十分丰富,但是却存在着分布不均匀的问题,这就导致了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出现明显的差异,即旅游经济差异[1]。从改革开放到一带一路,我国旅游业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现阶段,中国已逐步走向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道路,各省区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的旅游收入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以西藏、甘肃、青海、宁夏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2],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认识和研究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对于正确认识旅游业在地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优化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促进我国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3]

早在1928年,Ramsey就指出从世界经济范围来看,第三产业,尤其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的崛起进程中,经济趋同现象会随之日趋明显[4],其后的1991年,Tsui K Y.分析了1952-1970年间中国的区域经济,发现其差异变化并不显著,直至1970-1985年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才开始不断扩大[5]。Rozelle对1984-1989五年内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省际间经济差异进行建模,并对基尼系数进行分解,发现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呈现急剧扩大趋势[6],Barro Sala-I-Martin认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开放可以更多的吸收发达国家或城市的先进技术,促进技术进步,进而带动经济增长,而旅游无疑是开放的最优选择,他们都强调,国家发展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对于技术、劳动力、资源等要素的正向流动是不可或缺的[7]。Peter Pedroni James Yudong Yao研究发现,从长期看,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趋异的现象无论在区域间还是省际间都是普遍且长期存在的[8]。Ahlert和Giannoni深入剖析了由于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差异所造成的对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9-10]

再将目光聚焦到国内学者对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上来,汪德根通过国家权威数据,利用6个代表旅游经济状况的指标,对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地位进行分析排序,从而发现各区域旅游经济密度特点,从而直观反应旅游经济差异[11]。而陆林、余凤龙以经济地理学为切入点,对1990-2002年国内31个省市区旅游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旅游产业地位不突出,旅游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并总结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区位因素和产业结构为影响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对此提出了缩小差异,平衡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策略[12]。陈刚强通过比较近年国内及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发现东部地带变化与差异较为明显且两者高度空间集中性皆整体下降,入境旅游空间极化较为缓慢而国内旅游趋势呈轴状延伸,且国内旅游经

济在减小东中西部社会经济差异的效果较为明显[13]。余凤龙、黄震方和王宜强通过分析比对1996-2011年国内入境旅游收入数据,以地、省、市视角对中国沿海城市旅游经济差异进行多角度研究比较,发现中国沿海区域旅游经济差异与空间尺度大小呈正比缩小趋势,并指出中国沿海区域旅游经济中心方向由南到北,由珠三角到长三角移动为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14]。赵磊通过研究中国旅游经济在1999-2009年间的变化差异,并对入境、国内和旅游经济时空整体差异进行分析,指出三者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而相对差异在不断减小,且东部各地区旅游经济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15]。宓科娜、叶持跃、马仁峰、庄汝龙认为上海旅游的中心性是导致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差异化的主要因素,且各市旅游产业地位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初现错位型和匹配型[16]。李如友和黄常州运用各项指标系数对江苏省2000-2011年区域及各省市旅游空间分布,确定了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格局,指出江苏各地区差异呈倒“U”势态,且有由缩小与扩大相互交替态势,且最终发生显著变化,并发现旅游资源优势、产业结构与旅游业发展为影响江苏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17]。方琰、卞显红通过定量分析1997-2012年长三角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研究发现其差异具有缩小趋势,并认为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旅游经济时空差异[18]。方法林以2002-2013年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为指标,计算得出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在逐年扩大,相对差异在慢慢缩小,并指出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与环境是产生这种时空差异的主要因素[19]。詹军曾研究26个长三角城市,发现2008-2015年省域内差异、城市规模等级内部差异为长三角城市旅游经济差异主要来源,并受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水平及产业结构层次影响,形成了核心-边缘稳定的结构[20]。程金龙以3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筛选影响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对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地域类型进行了划分,并针对不同类型区提出了相对应的发展模式与建议[21]

大量的旅游经济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拓宽和深入旅游经济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些旅游经济研究中,从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角度的研究比较多,而从空间角度研究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相对比较薄弱,忽视了国内以及入境旅游经济总差异的时空格局和演化过程。本文基于游客量和旅游收入两组数据时空组合,借助重心模型探讨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差异化问题以及旅游时空演变过程,旨在为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政策的制定、协调区域旅游经济差异问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颜娟, 李俊鹏. 浅析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4(5):140-141.

[2]陆林, 余凤龙. 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 经济地理, 2005, 25(3):406-410.

[3]程进, 陆林. 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33(1):81-8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