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2023-08-17 05:08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2. 国外研究概述

国外学者对于超重、肥胖的研究起步早,内容较为广泛成熟。

2006年,澳大利亚著名糖尿病专家、世界肥胖大会主席Paul Zimmet在第10届世界肥胖大会上表示“肥胖对世界的威胁可以与全球气候变暖和禽流感媲美,肥胖就如同流行病一样蔓延、扩散至整个世界。”

2010年,美国的超重加肥胖的比例达到68%,根据Gideon Yaniv的估算,仅2000年由肥胖产生的医疗支出就高达1170 亿美元,而Odencl则表示,美国仅因肥胖问题就使人均期望寿命减少了5岁,可以说美国已经陷人了肥胖的沼泽。

2013年,Shimokawa指出,膳食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超重和非超重成年人的食物消费量和质量。正如Nayga(2000)所建议的,最有效的预防肥胖的方法方法可能需要强调不良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疾病因素。

2018年,Binkley研究发现,美国家庭收入的增加不仅倾向于增加蛋白质的营养摄入,而且还导致营养过剩导致健康问题的急剧流行。同时,家庭收入可以显著促进成年人的饮食多样性和饮食知识,但这些渠道可能不是解决成人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因为这些渠道对体重指数和超重有出乎意料的积极影响。

  1. 国内研究概述

季成叶(2004)调查了2000年我国18-25岁城市男生、乡村男生、城市女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4.37%、1.46%、2.32%和0.92%,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0.38%、4. 34%、5. 94%和3.67%,比1985年成倍显著上升。地区差异极其明显:部分发达大城市男女生肥胖率达9.63%和4.50%,超重率达15.29%和8.77%;多数地区处于肥胖流行早期,西部肥胖检出率很低,乡村女生基本无肥胖流行。

武阳丰、马冠生(2005)认为中国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的性别差异错综复杂,明显受到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总体来说,城市男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而农村则相反。

邓雅丽、刘晓芬(2007)指出农村地区人群的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城镇人群。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升高、男性、文化程度升高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相关危险因素。

王惠君、王志宏(2008)发现1993~2006 年间我国 20~65 岁成年居民的腰围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随着腰围的增大成人中心性肥胖率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男性腰围及中心性肥胖率的增长幅度高于女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