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中药品政策演变分析文献综述
摘要:“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扎实推进医改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2020年3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意见》中强调深化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医疗保险体制机制不断改革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得到巩固完善,药品流通领域改革力度不断加大,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这是是大力发展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需要,是对以往的各个阶段的经验总结和及时调整、再决策的过程。而药品这一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医保改革中药品政策改革一直是重要环节。这也表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特别是三医联动框架下的药品政策改革一直是党和人民关心得热点问题。2009年我国启动新医改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对药品费用控制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医保药品政策有许多新变化新政策,现存的研究中有关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文章有很多,通过在知网和万方中用医疗保障制度,医改,药品政策等关键词进行检索筛选了13篇比较具有参考意义的文献,但其中对医疗保险制度中药品政策的演变缺少系统性分析的文章,或者是近年来特别是2009年新医改之后的新变化的解读比较少,因此结合国家医疗保障局官方网站的一些信息,对现有文献研究进行整理探讨。
关键词:医疗保险制度;药品政策;改革;
-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发展概述
1.1劳保、公费医疗制度时期(1951-1966)
从1951年开始建立劳保医疗制度,从1952年开始建立公费医疗制度。从1955年开始,一些地方在农业合作社的背景下,开始建立“医社结合”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费医疗全部由财政承担医疗费用,患者看病不花钱,该制度经过约 30 年执行最终导致财政难以承受医疗系统的开支而于改革开放初期进行调整[1]。
1.2医保制度建设受到停滞不前的文革时期(1966-1976)。
“文革”期间各项事业都遭到严重破坏其中就包括医疗保障制度在内,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错失了10年的发展机会,停滞不前。但是其中比较特别的是在张培远对农村医疗保障相关体制演变的研究中发现农村合作医疗在文革期间迅速普及并在农村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众多“赤脚医生”及“保健站”,农村合作医疗甚至达到辉煌阶段[2]。
1.3医疗保险制度探索试验时期(1984-1997)。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地方针对劳保、公费医疗制度存在的弊端进行效率导向的医疗体制市场化改革探索,这一阶段国家财政开始逐渐从供给方退出,并将承包制引入医院形成科室承包责任制,从机制上开始确立了医疗机构面向市场的逐利行为,筹资市场化导致的后果就是是医院为了追求利益,不断提高医疗收费额度,医疗费用高涨。1994年国务院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开始组织职工医保制度改革试点,其中著名的“两江试点”就是在这个时期进行的[3],紧接着又进行了“扩大试点”,前后共达4年多时间。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