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研究背景
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IC),又称内科黄疸,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肝细胞排泌胆汁障碍,引起肝内胆汁瘀滞和血中胆汁成分增多。其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包括病毒,细菌,脓毒血症,毒素和寄生虫),代谢(如药物,酒精性肝病,囊性纤维化,妊娠,TPN,脂肪肝),免疫性(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遗传(如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其他(如肝硬化,肝移植后的急慢性排异,原发性淀粉样变,特纳综合症,肝癌)等。其发生原因可能因自身免疫导致小胆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小叶间胆管萎缩; 肝细胞内滑面内质网功能障碍, 从而使胆盐依赖性胆汁流减少;某些药物抑制细胞质膜Na -K -ATP酶, 从而抑制了非胆盐依赖性胆汁流; 另有某些药物或酒精中毒影响毛细胆管微丝的结构和功能障碍, 导致毛细胆管收缩障碍,引起胆汁淤积。研究发现,正常人体内胆红素含量为2.00plusmn;0.00㎎/L,胆汁酸含量为5.40plusmn;4.87micro;mol/L。 当肝细胞与毛细胆管的胆汁排泌障碍, 胆汁外溢入窦周隙, 进而进入血窦, 导致血中结合胆红素增高,进而引发胆汁淤积。出现胆汁淤积时胆红素的含量为26.33plusmn;29.98㎎/L,胆汁酸含量为333.00plusmn;191.36micro;mol/L.经研究表明胡黄连苷因其有清湿热,除骨蒸,消疳热之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泻痢,黄疸,痔疾,骨蒸潮热,小儿疳热。
本课题所研究的为胡黄连苷 II是从胡黄连中分离得到的 7 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中含量最高的,为胡黄连主要有效成分。胡黄连苷Ⅱ对肝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通过减少膜脂质过氧化产物,提高机体清除氧自由基能力,强化抗氧化解毒系统,减少氧自由基,发挥抗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增强细胞本身抗氧化系统的功能,从而对肝细胞氧化损伤起到保护作用。研究显示,胡黄连苷Ⅱ可抑制H2O2诱导肝细胞(L-02 细胞株)细胞凋亡,增加H2O2损伤后的L-02 生存率。同时,胡黄连苷Ⅱ对 L-02 细胞没有细胞毒性。胡黄连苷II通过保护细胞膜、线粒体膜的作用而达到阻断自由基损伤作用。相关研究表明,胡黄连苷Ⅱ能明显减轻四氯化碳、D-氨基半乳糖、对乙酞氨基酚( AP) 所致的肝细胞损伤,保护线粒体正常结构,提高机体清除氧自由基能力。 胡黄连苷Ⅱ显著抑制 AP 引起的肝毒性,提高线粒体ATPase 酶的活性,改善线粒体肿胀度并使肝脏能量代谢趋于正常。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胡黄连苷Ⅱ通过保护线粒体膜功能,提高线粒体 ATPase 酶的活性达到调整肝脏能量代谢紊乱的作用.。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是药物在内进行Ⅱ相生物转化时最重要的酶之一,它能催化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的葡萄糖醛酸基团转移到其他内源或外源化合物上,增加化合物极性,从而促进化合物从胆汁与尿液中排出。当肝脏 UGT 缺乏, 活性低下或者葡醛酸代谢受到障碍时, 肝脏对内源性、外源性物质的解毒功能就会受损。胆汁酸代谢对维持机体稳态具有重要作用,胆汁酸本身具有细胞毒性,尤其是疏水性胆汁酸。研究认为,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的主要原因是疏水性胆汁酸在肝内积聚,聚集的疏水性胆汁酸损害细胞膜完整性,从而损害肝细胞。同样,经研究发现,当UGT1A1酶的活性缺乏或受损时,会抑制游离的胆红素(UCB)的葡萄糖醛酸结合,使体内的UCB转化成结合胆红素(CB)量减少,UCB浓度升高,产生毒性反应,引起胆汁淤积。因此,UGT 与肝脏疾病密切相关,UGT的表达与活性对一些经葡醛酸结合消除的药物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系着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命运。
本课题研究胡黄连苷Ⅱ对胆汁淤积的保护作用,探索其对UGT表达和活性的影响,阐明其抗胆汁淤积的作用机制。
二、研究方法
(1)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熊去氧胆酸100mg/kg)、胡黄连苷II高剂量组(10mg/kg)、胡黄连苷II中剂量组(5mg/kg)和低剂量组(2.5mg/kg)。大鼠按上述分组及剂量连续灌胃给药7天,每日1次,于第6天除正常对照组之外灌胃给予ANIT 75/kg。
(2)第7天给药结束后2小时,将大鼠麻醉,沿腹正中线切开,暴露胆管,收集胆汁2小时。颈总取血处死,取大鼠肝脏,一部分放入福尔马林溶液保存,一部分放入液氮冷冻保存。
(3)试剂盒测定血清中AST、ALT、ALP、DBIL、TBIL、TBA等生化指标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