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问题及文献综述
白薇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别名有老君须、薇草、白幕、大白薇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 白薇味苦、咸,性寒,归肺、肝、胃经,具有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的功效,用于温邪伤营发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产后血虚发热、热淋、血淋、痈疽肿毒等症[1]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白薇有退热,抗炎,镇咳,祛痰平喘以及抗肿瘤等作用,也有免疫抑制活性的相关研究报道。《中国药典》2010版收载白薇药材的来源为萝藦科Asclepiadaceae,鹅绒藤属Cynanchum Bunge植物直立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un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unge的干燥根。
萝藦科约有250属,20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有44属,243种,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鹅绒藤属植物约200种,分布于非洲东部,地中海地区及欧亚大陆地带,亚热带以及温带地区,是萝藦科250个属中种类最多的一属,我国有53个种,12个变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各省区,也有分布在西北及东北各省区。这类植物绝大多数具有药用价值,用于治疗蛇虫咬伤,跌打伤,接骨,风湿关节炎,肿瘤,疮毒等。化学成分研究表明该属植物中的主要成分为C21甾体苷,其他成分包括生物碱类,萜类,黄酮类,多糖,脂肪酸,磷脂,氨基酸及维生素等。
作为其中的代表性植物,白薇含有丰富的C21甾体苷,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Day 等[2]从白薇C.atratum 的根中分离得到新苷atratoglaucosides A 和B。Kanchanapoom C.aphyllum 的地上部分提取、分离了一个新的孕甾烷型甾体cynaphyllogenin及其8 个cynaphyllosides A-H。Hong Bai等[3] 人从直立白薇中分离得到10 个甾体苷cynanosidesA~J。边宝林等[4] 从直立白薇中首次分离得到了3 个甾体苷,经结构鉴定分别为白薇正苷A、B、C,从蔓生白薇90%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了12 个C-21 甾体苷类化合物:蔓生白薇苷A-G, 白前苷C、D、H, 白前苷元C 3-O-beta;-D 黄花夹竹桃吡喃糖苷及atratoglaucoside A。[5] 沈阳药科大学的白虹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报道,分离得到37个C21甾体苷类化合物,通过化学和色谱学方法完整鉴定了其中的15个(10个为新化合物),其中的5个苷元具有新颖的13,14:14,15-diseco-18-nor-pregnane骨架,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C21甾体苷是一类在萝藦科植物中普遍存在的重要活性物质,具有抗肿瘤,抗炎,免疫抑制,降血糖等广泛药理作用。由于1992年起联合国卫生组织宣布禁止使用化学合成法生产甾体激素药物,而动物中提取的皂苷易导致肥胖和巨人症等不良反应,故从植物中提取天然甾体苷作为中间体生产甾体激素药物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免疫抑制剂是一类在肿瘤化疗、器官移植、免疫病理学和临床免疫学等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药剂类别,目前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常用的有环孢霉素A,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MMF)等,但其大都有毒副作用。如环孢霉素A具有肝肾及神经系统毒性,他克莫司有肾毒性和神经性毒性及诱导糖尿病,霉酚酸酯则会引起呕吐腹泻,白细胞减少症及败血症等,因此临床迫切的需要开发高效低毒的免疫抑制新剂型。白薇中含有丰富的C21甾体苷,故有望从中发现新的低毒高效的免疫抑制活性成分,用于开发临床新剂型。C21甾体苷苷元多变,与糖连接的方式及糖的数量(最可多达7个)常有差异,目前与之相关的新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的报导较多,但并不完善,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二) 研究手段
白薇干燥根及根茎粉末用80%乙醇回流提取浸膏,再用乙酸乙酯浸泡提取回收,取部分所得浸膏用二氯甲烷稀释拌样。样品经过硅胶柱初步分离后,运用各种柱色谱技术(硅胶层析、ODS反相柱、小孔树脂Diaion HP-20)或者半制备HPLC分离得到较纯单体C21甾体苷类化合物,再通过1H-NMR、13C-NMR、MS等对化合物结构解析以确定所分离组分有效信息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M]. 上册. 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6:692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