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早期诊断代谢标志物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16 07:02

一、拟研究概况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lung cancer),绝大多数起源于隆突以远的左右总支气管至肺脏的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如基底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Ⅱ型上皮细胞、Clar细胞),是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多在40岁以上发病,发病风险高峰年龄为60~79岁。

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种族、家族史、吸烟情况对肺癌发病均有影响。

近年来由于环境恶化及吸烟等诸多因素,使得我国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 2]。

据统计,2012年约新增肺癌患者180万,159万例死亡,其中中国患者占1/3以上[3]。

所以学者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肺癌的诊断、治疗及其预后。

研究表明癌症发现越早,存活机率越高,但由于肺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其早期诊断率极低,仅为15%[4],7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晚期或转移状态,失去了最佳治疗机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5]。

因此,积极探索肺癌早期诊断的新方法对提高肺癌早期诊断率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6]。

目前,临床上针对肺癌主要的诊断方法有细胞学(痰脱落细胞、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胸水涂片)、影像学(X线、CT、PET)以及组织学(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肺针吸活检、胸膜活检、纵隔镜活检、剖胸活检、经皮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检查等[7, 8]。

以上方法由于缺乏足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且技术要求高、费用高、对人体存在一定伤害,因此在肺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方面仍存在一定缺陷。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肺癌的诊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研究肺癌发病的分子病理机制并发现肺癌特异的生物标志物成为目前肺癌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的重点[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