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进入抑制剂筛选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文献综述

 2023-01-07 02:01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课题背景:

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是由埃博拉病毒 (Ebola virus, EBOV) 引起的一种高传染性、高致死率的烈性疾病。由于埃博拉病毒的极高危险性和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该病毒被列为生物安全等级四级 (BSL-4) 病毒,属于最为危险的病原微生物。前期研究显示目前爆发的埃博拉疫情病毒基因组与以往的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且报道称该病毒变异迅速,短短几个月就出现了多个分支,新的埃博拉病毒变异株有可能对疫苗株产生免疫逃逸,这使得抗埃博拉病毒药物和病毒疫苗的研究更具挑战。

传统的隔离、检疫措施无法抑制疫情,蔓延速度激增,有可能成为全球威胁性疾病。

目前,抗埃博拉药物主要有单克隆抗体,siRNA及小分子化合物等,疫苗主要是表达GP蛋白的重组腺病毒和水泡性口炎病毒。这些手段在埃博拉感染的动物模型中已试验成功,但是并没有被FDA批准的药物出现,因此发现新的抗埃博拉病毒的药物很重要。

2014年埃博拉病毒的大规模爆发表明病毒的遗传变异改变了其传播和治病能力。有试验在做GP蛋白时分析发现有20个aa(3%)发生了突变。因此,本课题以现在流行株为基础,建立药物筛选模型,以保证研发药物的针对性,促进抗病毒药物研究的发展。

研究表明在病毒感染早期抑制病毒的进入可以减少病毒感染的几率,也可降低耐药性的发生。因此,针对病毒的进入阶段建立药物筛选模型。利用GP蛋白包裹复制缺陷型假病毒HIV/EBOV-GP,感染细胞,同时用化合物处理。通过检测荧光报告基因检测技术,判断化合物的抗病毒活性。利用这样的手段来评判有关化合物的抗病毒能力,从而加快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对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发现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已有多个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制方案证明可对非人灵长类动物实现有效保护,包括腺病毒载体疫苗、VSV 载体疫苗、HPIV3 载体疫苗、狂犬病毒载体疫苗、VEEV 载体疫苗和 VLPs 疫苗然而,目前还没有一个埃博拉病毒疫苗及药物进入Ⅱ期临床,所以其在人体上能否真正起到保护作用,我们还不得而知。美国和加拿大研究的较为深入和透彻,我国由于前期没有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研发的疫苗无法进行动物实验验证其保护效力。随着我国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的投入使用,我国的研发水平将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目前疫情呈现一种在疫区快速扩散并通过输入性感染的方式逐渐向其他国家扩散的形式,由于我国与非洲的经贸往来较多,而且埃博拉出血热存在较长的潜伏期和治愈后依然带毒的特点,因此我国对埃博拉疫情的防控形势非常严峻,行之有效的疫苗和药物也显得更加迫在眉睫。前期研究显示目前爆发的埃博拉疫情病毒基因组与以往的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且报道称该病毒变异迅速,短短几个月就出现了多个分支,新的埃博拉病毒变异株有可能对疫苗株产生免疫逃逸,这使得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究更具挑战。

实验流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