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一)国内外流行文化的研究
国外有关流行文化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界对流行文化的研究可分为四个阶段:(1)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社会生产力发展、消费膨胀及导致商品的流行化,加速流行文化的传播。这一时期研究流行文化的社会学者主要有斯宾塞、齐美尔、托克维尔等,对于流行文化的研究主要围绕时装、奢侈的生活方式和炫耀性消费等展开。(2)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批判理论、米德等人所创立的符号互动论和苏联学者巴赫金的“嘉年华理论”都对后来的流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3)20世纪60年代后,学术界对于流行文化的研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罗兰·巴特的后结构主义符号论流行社会学,福柯的后结构主义论述解构理论,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等,都是新一代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晚期的流行文化研究。贝克提出的“标签理论”,对英国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和亚文化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4)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社会显示出消费社会和“后现代”性质,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社会学家都在流行文化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用不同的方法加强对于各类流行文化的研究。
对于时尚的研究是青年流行文化研究的关注重点,齐美尔认为,人是双重性的生物,时尚可以满足人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追求,一方面,通过模仿,时尚成为群体普遍性行为,让人们在追求时尚上并不感到孤单;另一方面,时尚满足了人对差异性、变化、个性化的要求,使追求时尚的人认为自己是独特的、区别普通大众的。在社会关系中,时尚的中心位于较上层阶级之中,而时尚一旦被上层阶级所采用,下层阶级便会模仿,直到时尚向下流入最底层的阶级。同时,齐美尔也指出,时尚的双重目标是“同化与分化”,若二者缺一,则时尚便不能形成。布鲁默认为齐美尔的时尚研究不适合充满着变化的现代社会,并不是精英阶层设置了时尚,人们追求时尚是为了引领时尚,因为只要能够对时尚进行创新,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时尚的代表,他对齐美尔所认为的时尚的阶级特性进行批判和否定。
国内对流行文化的研究在20世纪已有成果,多是从“异文化”的角度对西方青年社会学、青年流行文化现象的讨论。21世纪,青年流行文化爆发,对于青年流行文化的研究从网络语言文化、黑客文化扩展至鬼畜文化、粉丝文化、二次元文化等。
杨文虎(2001) 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认为网络语言现象是一种不成熟但又富于创新性的文化现象,体现出一种新的时代特征,它未必会彻底改变我们的语言,但却积极地参与着语言的发展。施春宏(2010) 在归纳已有的赞成与反对网络语言观点的基础上,讨论了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认为网络用语通过新的表达形式和新的色彩创造了一种新的语体形式和社会方言。王雁冰(2013) 对青少年网络聊天语言进行定性分析和阐释,认为休闲、简短、原创且具有隐秘性的青少年网络语言是青少年真实生活的反映,家长、老师和社会要理智接受并加以正确引导。郭闵、温凌鹤(2016)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2010-2015年国内外典型的网络词汇进行分析,认为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网络语言是对语言文化的拓展和补充,给语言注入了新鲜血液,但网络语言的不规范化可能破坏语言的统一性。
林品(2016) 对热爱日本漫画、动画、电子游戏这三种文化形式所创造的虚拟世界的群体进行研究,发现面对师长的权威、政府的权力和民族主义者的强势话语,中国很多二次元爱好者通过建构一道想象性的壁垒,进一步强化了不同人群之间难以相互理解的心理暗示,并通过与此相关的话语实践,展开某种策略性的自我保护。王蕾,许慧文(2018) 对鬼畜亚文化迷群的鬼畜文本生产行为与动机进行了分析,发现鬼畜迷群文本生产的动机是自我价值实现、社交满足及情感的宣泄。
学者们积极关注最新的流行文化现象,并热衷于对其进行解读。
(二)国内对“丧文化”的研究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流行文化新样态,“丧文化”逐渐走向大众的视野,但身为较“新鲜”的事物,国内外的相关学术研究都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进行相关的文献检索,总结了四个“丧文化”的主要研究方向。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