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pUC57氨苄青霉素和卡那霉素双抗性载体的构建 课题性质 基础研究radic; 应用课题 设计型 调研综述 理论研究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一、 研究背景基因工程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取得符合人们的要求的DNA片段,这种DNA片段被称为目的基因;二是将目的基因与质粒或病毒DNA连接成重组DNA(质粒和病毒DNA称作载体);三是把重组DNA引入某种细胞(称为受体细胞);四是把目的基因能表达的受体细胞挑选出来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PCR产物与克隆载体连接是基因克隆环节中重要的一步。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双抗性载体,确保其连接效率,在筛选过程中准确的获取重组基因,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办法,可以满足基因克隆的需要,减轻工作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快生物医药的研发进程。
三、 实验内容1.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获取:引物设计,PCR合成目的基因,PCR方法模仿体内DNA复制的过程,首先是使DNA变性,两条链分开,然后使用引物模板退火,二者碱基配对,DNA聚合酶随即以四种dNTP为底物,在引物的引导下合成与模板互补的新的DNA链,重复此过程,DNA 以指数方式扩增。
2.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受体菌感受态制备,导入受体细胞3.抗性筛选重组质粒(蓝白斑筛选,丢弃兰色菌落,挑选白色斑),在含卡那霉素的LB培养基上培养,筛选出可以生长的菌落4.抽提获取大量重组质粒5.测得其全序列,再选取合适的酶切位点,酶切40min后,电泳,判断结果四、实验进度安排2014.3 了解课题内容,查阅相关文献2014.3~2014.4获得目的基因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并构建克隆载体2014.4~2014.5链接和转化 ,筛选阳性菌体,抽提重组质粒,结果分析与判断2014.5~2014.6整理资料,撰写论文pUC57氨苄青霉素和卡那霉素双抗性载体的构建【摘要】此文综述了基因工程的应用,载体构建的基本步骤,抗氨苄青霉素和卡那霉素筛选原理。
【关键词】 氨苄青霉素 卡那霉素 载体构建【正文】开创基因工程技术的是斯坦福大学的Paul Berg(1926),1972年他构建了第一个重组DNA分子,由病毒SV40和噬菌体lambda的DNA片段结合而成。
他获得1980年Nobel Prize for chemstry(3人平分)。
1973年,斯坦福大学的S. Cohen将编码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质粒R6-5与编码四环素抗性基因的另外一种大肠杆菌的质粒pSC101混合,用EcoRI酶切,用T4连接酶连接,结果得到一种可以表现2种抗性的转化子,其中确实含有不同来源的2种基因DNA片段。
随后S. Cohen和H.Boyer等人利用类似技术,将编码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的编码核糖体基因的DNA片段与pSC101质粒重组,并转化到大肠杆菌中,结果表明,动物基因的确进入大肠杆菌中并得到表达。
这些实验说明(1)质粒可以作为载体;(2)外源基因可以在大肠杆菌中表达;(3)大肠杆菌是一种成功可用的基因克隆表达体系.一个DNA片段只有与适合的载体(vector)DNA链接构成重组DNA分子,才能进入宿主细胞(host cell),并在其中复制、扩增,克隆出多个拷贝。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