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相胶束中Fe/Ni纳米催化体系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16 07:02

开题报告内容: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催化剂中的过渡金属可能会引起产品污染,影响后续合成环节甚至带入制剂环节中。药物分子的合成过程为达到药典的标准,往往需要复杂的后处理,以至于难以实施放大量的生成过程,产品损失率及经济代价高,显然不符合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绿色化学观念。为了解决反应产品中金属催化剂残余问题,必须从源头上减少这些毒性较高的重金属催化剂的使用。

但事实上减少重金属的使用并不一定意味着需要完全摒除这些金属。目前,研究者们采用非均相的催化体系[1-2],通过将活性过渡金属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配位的方式负载在载体上,并对催化剂进行回收以减少过渡金属在产品中的残留。希望提高金属反应位点活性以降低过渡金属使用量。另一方面,如果能够使用对后续药物合成干扰小、生物毒性小,天然丰度高的富土金属如铁[3-4],镍[5]等替代常用的贵金属催化体系去实催化反应,无疑是从源头上减少产品中重金属污染的一种理想的合成策略。

纳米催化剂由于具有活性高、表面积大、稳定性好,兼具均相催化剂的孤立活性位点和多相催化剂稳定易分离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催化反应中[6]

因此通过Fe/Ni纳米催化体系的研究,发挥 杂质金属镍的催化活性,高效合成还原性产物作为重要的化学中间体,不仅在绿色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以及制药行业等领域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也符合了当今社会绿色化学的理念。

近年来,胶束催化发展成为一种重要合成手段,胶束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相有机反应的效果,其对于有机反应的影响包括[7]:1)水相胶束的介电常数要低于纯水相,因而具有不同的溶剂效应;2) 反应能够在微观非均相(类均相)的环境中进行,有利于反应物与催化剂在水相中的交互作用;3)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可以稳定反应过渡态。4)胶束内反应区域的局部浓度高,有利于分子间的碰撞。

因此,若将纳米催化和胶束催化这两种技术结合,将可能实现高效催化活性。

课题发展及预期目标

通过毕业实习,复习巩固课内所学过的关于有机化学、药物合成以及药物化学等的相关知识,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技能,将理论与实验相关联;掌握药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单元操作,做好防护和紧急状态下的自救;对药物化学研究有个整体的认知,拓宽研究思路,为自己今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