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转出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基于CFPS2018数据的实证研究
摘要:在取得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成就之后,我国扶贫开发战略正式进入“后2020时代”。由于贫困具有绝对性、相对性、多维性和长期性特点,减贫因此可分为绝对减贫、相对减贫、多维减贫和长效减贫四个维度。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本生产经营制度,土地流转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探索,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路径,因而探究土地流转的减贫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绝对减贫、相对减贫、多维减贫和长效减贫四个维度综述了土地流转的减贫效应,土地流转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绝对贫困,多维贫困和贫困脆弱性,但对相对贫困的影响仍存在争议。不同地区应该根据自身和农户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制定和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充分发挥土地流转的减贫效应。
关键词:土地流转; 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多维贫困;贫困脆弱性
- 文献综述
- 贫困和减贫的维度
1、贫困的维度
2021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然而绝对贫困的解决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的全部消除,贫困还存在着相对性。
绝对贫困通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不足以维持或满足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存或生活需求,其标准在一定社会的一定阶段上具有客观物质性。而相对贫困是一种存在于人们相互比较中的贫困状态,这种贫困状态可能包含了不能满足生存需求的绝对贫困状态,也包含能够维持生存但相对其他群体而言的匮乏态(陈宗胜,2021),因此相对贫困是一个范围更大更为复杂的概念。相对贫困的核心内涵是收入不平等和分配不均,这就使得它具有多维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不同学者和机构对贫困多维性的界定存在差异。Bob Baulch(1996)的“贫困金字塔”学说表明,金字塔的顶点是个体的收入或消费情况,中间层是公共资源、设施、服务的可及性,底部是贫困个体的主观感受,包括尊严和自主性等。Sen(2000)认为贫困的本质是对个体获得教育、健康、饮用水、住房和卫生多个维度的能力剥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人文贫困”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人均国民收入等经济指标,也包括了人均寿命、卫生、教育和生活条件等社会文化因素。201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多维贫困包括了健康、教育、生活水平三个方面,更细化的指标则涵盖了营养状况、儿童死亡率、儿童入学率、受教育程度、饮用水、电、日常生活用燃料、室内空间面积、环境卫生和耐用消费品等十个指标(刘光英,2020)。
绝对贫困往往存在于社会发展不充分阶段,而相对贫困作为一种存在于相互比较中的状态,因而具有长期性。比如若将五等分收入组中最低的一组作为相对贫困人口,这就意味着相对贫困人口是长期存在的。受城乡分割、资源分布不均等多种长期因素的影响,我国城镇、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虽在合理范围内,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长期处于高位,这就使得相对贫困成为我国当前贫困状态中更为现实的表现形式。此外,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是我国相对贫困的重要特征,比如2019年,我国东部、中部、东北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9988.6元、15290.5元、15356.7元,都远高于西部地区(13035.3元)。综上,相对贫困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源于三方面,一是贫困标准的相对性变化所显示出的相对贫困的长期性,二是一直存在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的长期相对贫困,三是农村区域收入差距所呈现的长期相对贫困(陈宗胜,2021)。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