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作为生产资料影响或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联系,一方面,能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能源作为机器化生产重要动力,保证各行业的正常运行,支撑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一旦能源供应不足,满足不了生产的需求,那么各部门的生产便会因动力不足陷入停滞状态。然而,能源的过度消耗和导致的环境污染又一定程度上抵销掉经济增长。因此可见,能源问题与经济、社会、国家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自1973年的中东石油危机冲击开始,各国的研究者已经敏锐的观察到能源消费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重大,且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也逐渐成为能源经济学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
能源消费强度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发展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组合效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的能源消费强度逐渐减弱,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其中产业结构优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是影响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史丹,2002)。
大多数研究将技术效应归结于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的原因,技术进步带能源效率的提升,从而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如韩志勇,魏一鸣与范英(2004)基于1980年—2000年的数据实证得出我国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各产业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其中工业能源消费强度下降是整体能源消费强度下架的主要原因;夏炎等(2009)利用结构分解技术通过1987年—2005年的实物价值型能源投入产出可比价序列表,得出结论:主要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是能源消耗系数和完全需要系数,其中导致1992年—2002年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耗系数的变化,完全需要系数对1987年—1992年的能源强度降低起到主要作用,而促使2002年—2005年能源强度增加的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
诸多文献还发现能源价格的变化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过去几十年来,我国的能源价格变化显著降低了能源消费强度,其原因是能源价格的提高优化了产业结构,重工业占GDP的比重显著下降(杭雷鸣与屠梅曾,2006;胡宗义等人,2008);除此之外,孔婷等人(2008)指出能源价格变化并未对促使企业提高技术效率,而是更多推动企业有低效率能源向高效率能源的消费结构转变;曹明(2011)利用我国1978年-2007年的实际数据,应用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对我国能源强度和能源价格进行动态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能源强度和能源价格指数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也有相关学者从对外开放、贸易结构的角度来探讨能源消费强度问题,如张贤与周勇(2007)利用空间回归模型论证国外直接投资(FDI)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对本地区的能源强度有降低作用,对周边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也有显著的作用;李未无(2008)选取1999年—2005年中国35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分析,回归证明对外开放对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并且将能源强度结构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对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起主要决定作用的钢铁、电力等7个高耗能行业。尹显萍与石晓敏(2010)指出,我国能源强度和出口贸易结构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中、高能耗行业组与低能耗行业组出口比重变动 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分别表现为正向与反向作用。
(二)能源消费强度的测定
能源消费强度一般被定义为每单位产值所需要消耗的能源量,以此来反映能源的使用效率,即在一定时间产出不变的条件下,消耗的能源越少,能源效率越高,能源消费强度越小,反之越大,因此国际上大多数研究者又将能源强度理解为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徐丽娜等,2013)。目前关于能源消费强度的测定不同的学者测量方法有所不同,大多数研究者采用工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耗量的比值来衡量(腾玉华,2009);韩志勇等人(2004)将能源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进行了定量分析;
夏炎等人(2009)利用结构分解技术将影响能源强度的指标分解成:能源消耗系数、完全需要系数、最终需求结构系数、最终需求、最终能源消耗系数五个因素,来考察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影响;吴巧生(2010)利用费雪指数分解模型从产业层面考察了我国能源强度指数的变化及影响。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