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因为我国目前法律所规定的退休年龄比较低,职业不同导致退休的时间不同,退休养老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极易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发生,因此延迟我国人口退休年龄是刻不容缓的。随着社会越来越进步,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的趋势也越来越严峻,所以如何制定合理的延迟退休政策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一)、苗晴,戴强,施春红《我国延迟退休年龄影响因素研究》中首先对群体评价参数的实测数据进行设定,再建立无量纲化实测数据和评价标准矩阵并利用MATLAB软件,然后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建立各职业的综合评价模型。
得出结论:影响延迟退休年龄的主要因素为人均预期寿命、劳动力供求状况和人口老龄化程度。重体劳动者延长退休年限为1年,客车司机延长退休年限为2年,内科医生延长退休年限为3年,公司员工延长退休年限为4年,教师延长退休年限为5年。
(二)、李琴,彭浩然《谁更愿意延迟退休?》中利用CHARLS数据研究了中国45~60岁城镇人口的延迟退休意愿,利用Probit 模型对个人延迟退休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进行了实证检验;同时,还特别针对无休止劳动个体样本进行了分析。
得出结论:
(1)若不包含无休止劳动个体样本,延迟退休意愿的强烈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性别、技术职称密切相关。在其余解释变量相同的情况下,男性、受教育程度高的人越不愿意延迟退休,而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更倾向于延迟退休。健康状况与人们的延迟退休意愿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2)当我们把无休止劳动意愿也视为延迟退休意愿后,回归结果的系数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说明在法定退休年龄之后某个确定年龄退休和无休止劳动意愿存在根本性的不同。针对无休止劳动个体样本的研究表明,就业单位的性质、是否拥有养老保险对于个体是否选择无休止劳动有较强的影响。相对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工作者,在企业工作、缺乏养老保障的受访者由于未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较高,因而会倾向于选择无休止劳动。
(三)、石正新《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建立模型对延迟退休问题的探讨》中针对延迟退休问题,使用数据拟合,回归分析法等方法,分别构建数据拟合模型使用Matlab、EXCEL等软件编程,得到国民人均预期寿命、人口老龄化程度、劳动力供求状况和国民受教育情况的计算公式,并研究了这四个指标对延迟退休的影响。 得出结论:
(1)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会不断上升,而预期寿命是延迟退休起着决策基础的作用,所以当前的退休年龄不符合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适当的延迟退休年龄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民人均预期寿命。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