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表现手法文献综述

 2023-01-16 10:01

1.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美国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是美国文学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在其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作了19部长篇小说、125篇短篇小说、20部电影剧本、一部戏剧。1949年,他因为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从第三部小说《沙多里斯》(1929)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题材与风格,即不断写'家乡的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终于'创造出一个自己的天地'。这个天地就是他所虚构的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福克纳的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福克纳1929年发表的一篇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被认为是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的杰作。

《喧哗与骚乱》进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性变化的一个侧面。全书分四部分,第一个部分由班吉叙述,班吉已经33岁,但是个弱智。他不会逻辑思维,也没有时间概念,但却有真实的感情。通过对他杂乱无章的叙述我们知道了他对姐姐的依恋之情,以及凯蒂的轻佻给家人带来的影响。第二部分由昆丁叙述。昆丁在美国的名校哈佛大学学习,他深爱自已的妹妹凯蒂,更爱自已家族的荣誉和历史。妹妹的所作所为与他心中的道德标准格格不入,但作为男人,他因不能维护妹妹的贞洁二挺身而出深感内疚,悲观迷茫以至痛不欲生。最后,因为不堪精神上的压力而投河自尽。第三个叙述者是杰生。他是一个实力主义者。他顺应潮流极力想要爬上社会的上层,因姐姐的羞行暴露而未能如愿。他把对姐姐的恨转移到姐姐的私生女身上。本书通过这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则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作一补充,归结全书。

在作品中,福克纳大量运用多视角叙述方法及意识流手法,是意识流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经典名著。纵观整部作品,作者正是用一个又一个的意识,来叙述故事与刻划人物:昆丁的思绪在手表齿轮的声音、耶稣在海上行走、华盛顿的诚实、小物件上的红迹、自己手指的血之间自由跳跃,似乎是一个个的映像却显得十分自然。具体来说,作者在运用意识流写作手法时大致有如下特点:首先是在表现对象方面,作为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喧哗与骚乱》脱离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转而描写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以心系人,以心系事。其次,小说以心理时间为结构,没有按照客观现实时空顺序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叙事,反映出意识的自由联想的过程。最后,是蒙太奇手法在小说恰到好处的运用。蒙太奇是电影中用来表现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与其相似,小说中大量运用多视角、慢镜头、特写镜头、闪回等等来使一串串的意识在读者脑海中逐渐形成完整的映像。

意识流写作手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写作技巧,已经被众多现代派小说家采用。然而福克纳在该小说写法上所进行的大胆的试验与创新并取得的成就是无法比拟的。他比乔伊斯更进一步的运用意识流手法,在发掘人物的内心活动上达到一个新的深度。他也试用各种各样的多角度叙述手法,给小说增加层次与主题感。福克纳在这些意识流手法上的探索对于我们后人无疑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的,而这也正是本论文试图分析与探索的方向。

2.论文大纲

一、简介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二)文献综述

1.前言:意识流原本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这一思想后来被小说家所运用以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展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完成小说叙事。其特点是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伍尔夫的《到灯塔去》,詹姆斯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等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