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1处方工艺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07 02:01

课题背景:

急性和慢性的神经性疾病是世界上引起死亡、残疾并导致经济开销的重要原因。兴奋的氨基酸受体,如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是脑部兴奋性突触传递(如神经元刺激)的重要介质,这些介质对正常和异常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具有广泛的影响。很多疾病与CNS的异常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阿尔茨海默症(AD)、帕金森综合症、癫痫以及亨廷顿舞蹈综合症等。某些NMDAr拮抗剂容易穿过血-脑屏障,获得与在脑组织和全身性血清周围的外细胞液中相似的浓度。在理想状态下,NMDAr拮抗剂在不会导致人体衰弱的副作用下,应产生足够的浓度以降低疾病的症状和损害的影响。然而在目前的剂量形势下,这些药尽管具有相对较长的半衰期,仍需要经常服用并在治疗初期增大剂量以避免初期暴露于治疗剂时所带来的副作用。这使得病人的服药顺应性差,用于治疗神经和神经精神学上的紊乱所需要的复杂治疗剂量形式更是雪上加霜。因此,需要更好的方法和组合药物来治疗神经性的疾病。

缓控释微丸恰好解决了患者的顺应性问题。 缓控释微丸是指将药物与阻滞剂混合制丸或先制成普通丸芯后包缓控释衣膜而制备的小型丸剂。缓控释微丸制剂是将一定剂量的药物均匀分散在若干微小圆形隔室中,可以改善难溶性药物的分散性,提高其溶解度,使药物有较好的疗效重现性和较小的不良反应。

目前,口服释药占整个释药产品的50%以上,缓控释微丸以其流动性好、大小均匀、释药速率受生理因素影响小、可进行多种成分的配伍、制备工艺可控化等特有的优点占据了口服释药制剂的70%以上,并且随着制备微丸设备的日益先进微丸制备工艺的逐渐成熟及各种薄膜包衣辅料的发展,微丸制剂技术成为口服缓控释制剂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丰富固体制剂剂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正是基于以上论述而开展的用于阿兹海默症的一种缓释微丸胶囊制剂。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又称老年性痴呆,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它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记忆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渐进性丧失,从早期表现的短期记忆不牢逐渐演化为短期、长期记忆丧失,甚至造成患者人格改变和语言行为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对患者自身、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据世界阿尔茨海默协会统计,在2010年全世界约有3600万例患者,耗费的医疗和护理费用高达6040亿美元。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增长,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AD患者的数量将会不断增加,我国更加迫切需要研发切实有效的治疗药物。 AD的发病机制与乙酰胆碱 兴奋性氨基酸5-羟色胺、多巴胺等多种神经递质紊乱有关。期以来,由于对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药物的研究起步较晚、水平较低,我国该病患者一直处于无良药可用的状况。

实验内容:

1. 参阅文献,对117-21有充分的了解,包括所涉及的原辅料、制备工艺、仪器设备等。

2. 对117-21的处方工艺进行考察筛选。

(1)载药微丸的制备,辅料的选择及原辅料的配比;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