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FIAS的初中信息技术优课教学行为分析研究
摘要: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课堂教学视频分析是研究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方法之一,本研究借助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iFLAS,以9个在课堂中采取任务驱动与小组合作学习两种教学方法的初中信息技术优质教学视频课例为观察对象,从量化角度研究课堂教学行为,重点分析案例中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从课堂的技术使用情况、课堂结构、教学风格、课堂提问特征、课堂回应特征、其他课堂互动六方面进行全面具体分析,总结精品网络公开课的师生课堂互动特征,以把握网络公开课中教学的本质。研究结果显示,师生行为中以讲授、演示和被动应答为主,教师活动率和使用技术的比率明显高于学生;其次,教师倾向于用语言直接控制教学,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师生之间情感交流较为融洽;教师提问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大多数学生被动回答,缺乏深度讨论的机会。根据分析结果与信息技术课程特点提出教学改进策略,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和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学行为分析; 任务驱动; 小组合作学习; 视频分析; 信息技术
一、文献综述
本研究主要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其中,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和教师行为两个领域。
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现状
直到20世纪60年代,国外的研究只是单纯将教师的特点与教育结果联系起来,很少考虑课堂的实际情况。60年代以后,国外一些学者认为,对教师行为的研究不应该只关注教师,而应该关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复杂关系,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3]。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弗兰德斯(Flanders),他提出使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S)记录课堂重要的师生互动,帮助教师分析理解和改进教学行为。弗兰德斯互动编码系统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分为10个类别,如教师语言、学生语言和技术的使用。分析系统指出,间接影响程度越低,对事实学习任务和技能学习任务的影响就越大;间接影响程度越高,对抽象推理和创造性学习任务的影响就越大。因此,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间接的影响,用有效的问题代替直接的教学,通过听取意见和表扬来鼓励学生,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5]。 根据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因素:教师、学生和教学中的知识,艾胥利(Ashley)等学者将师生互动行为分为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三类。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互动行为中,教师的行为更具有强制性,学生的行为更为被动,并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平等关系;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类型中,教师更注重通过行为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师生之间表现为平等的互动关系;在以知识为中心的类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多为合作,以实现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为目标。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