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教学模式国内外文献综述
摘 要:“走班制”教学最初是教学法改革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念。国内外教育家、教学研究工作者展开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随着新高考制度改革,学生需要选择自己所喜爱的科目参加高考,许多学校采取了走班制的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分析和研究之前,应当对已有文献进行分析和探索,从中归纳出研究的意义和方向,为“走班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和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走班制;新高考改革;教学组织形式;高中教学
一、引言
所谓“走班制”教学就是不把学生固定在一个教室,或根据学科的不同,或根据教学层次的不同,学生在不同的教室中流动上课。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的教学方法。教育部表明,从2017年开始全国都将开始高考综合改革,即在高考中实施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全国统考,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任选3科的考试成绩。为了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许多地区和学校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向了“走班制”的教学模式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笔者对此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之前,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走班制教学的现状问题和管理研究奠定基础。
- “走班制”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 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走班制”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进行分层, 体现了“学生学习为主体”、“因材施教”等理论,同时也更好的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现实意义
实施“走班制”教学,能够赋予学生“选考”的自由,更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从而确保每一位学生高质量地学习,为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走班制”教学模式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符合人才的成长规律,培养个性化的创新人才,更加注重学生的特长、优势的发挥。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其优缺点,与其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弥补短板达到合格,倒不如发展各自的长处,以此来扬长平短,在很大程度上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与培养效果。最后,也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走班制”实施,已经打破文理的界限,这对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